网站支持IPv6
无障碍
适老版
微信公众号
抖音

首页 科普知识

2025年4月学校健康风险提示

信息来源:行政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5-04-03 14:10:58 浏览量:39次

图片1.png

4月天气回暖,昼夜温差加大,适逢清明时节,人们回乡扫墓和外出踏青等聚集性活动增多,呼吸道和肠道传染病等的传播风险也相应增加。学校和托幼机构是人群聚集的重点场所,江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监测系统结果显示,流行性感冒发病率呈下降趋势,但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呈低水平上升趋势。手足口病呈高发态势,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仍存在一定的聚集性风险,过敏性疾病发病率也有缓慢上升的趋向,温馨提示:4月应防控手足口病、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新冠病毒感染和过敏性疾病。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多发生于5岁及以下儿童。该病全年均可发病,4-7月为发病高峰。症状多以发热,口腔粘膜出现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为主,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

图片2.png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由诺如病毒感染引起,该病的发生与接触被诺如病毒污染的水源、食物、物品等有关。临床表现包括恶心、呕吐、发热、腹痛和腹泻,患者通常出现急性起病的水性腹泻(非血性腹泻)和呕吐。儿童患者呕吐较为普遍,成人患者则以腹泻居多。

图片3.png

新冠病毒感染

新冠病毒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也可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及气溶胶的形式传播,具有潜伏期短,传染性强的特点,且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主要表现为发热、咽干、咽痛、咳嗽、乏力等,部分患者可出现头痛、肌肉酸痛、鼻塞、流涕、腹泻、味嗅觉减退等。

图片4.png

过敏性疾病

春季花粉、柳絮、尘螨等在空气中浓度升高,是过敏性疾病高发的季节。过敏性疾病又称变态反应性疾病,是由于人体对过敏原产生异常免疫反应而引发的一类疾病,包括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哮喘、特应性皮炎、荨麻疹等,主要表现为鼻、眼、皮肤等部位出现的相应症状,包括流鼻涕、打喷嚏、鼻痒、鼻塞、眼睛痒、面部等部位皮肤红肿、瘙痒、严重者伴有疹子,甚至出现渗液等。

图片5.png

防控指南

1、加强健康监测:严格落实晨午检和因病缺勤追踪登记等制度,每日对师生进行体温检测和健康询问,重点观察有无发热、皮疹、呕吐、腹泻、呼吸道症状等,如出现相应症状,应嘱其及时就医并居家隔离,避免交叉感染。对过敏性体质者建立档案,避免接触已知过敏原(如花粉、特定食物)。

2、加强个人防护:加强手卫生,配备充足的洗手设施设备如肥皂、洗手液或免洗手消毒液等,培养孩子勤洗手的习惯和正确的洗手方式,尤其是在接触公共设施后、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督促孩子掌握“七步洗手法”;疾病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去人群密集或通风较差场所,确需外出时佩戴口罩;过敏性体质者避免接触过敏原,如避免在花粉等粉尘高峰期间外出,确需外出时佩戴防花粉眼镜、防花粉口罩或应用花粉阻隔剂等,回家后及时清洗鼻腔、面部及更换衣物,减少过敏原残留。

3、做好环境消毒:可定期对课桌、玩具、楼梯扶手、门把手、开关等高频接触的物体表面进行预防性消毒,如可选择250-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或采用季铵盐类消毒剂、醇类消毒剂等进行消毒处理。

4、规范食品与饮水管理:确保食堂食材新鲜、煮熟煮透,避免生食。提供开水或瓶装水,避免饮用生水。

5、科学通风:学校教室、活动室每日通风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在天气允许的情况下,以自然风为主,尽量多开窗户,并增加开窗面积。

6、加强宣传教育:开展传染病、过敏性疾病等防控宣传教育,向师生和家长普及勤洗手、吃熟食、不喝生水、咳嗽及打喷嚏时捂住口鼻、定期开窗通风、保持规律作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积极接种疫苗、避免接触过敏原等。

7、一旦出现疫情,应按相应的流程进行规范报告,并积极配合辖区疾控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调查。

图片6.png




供稿:公卫所

TOP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