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无障碍
适老版
微信公众号
抖音

首页 科普知识

六月防病健康提示

信息来源:行政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6-05 14:02:36 浏览量:273次

六月进入初夏,随着气温升高和雨水增多,各类细菌、病毒、蚊虫等生长繁殖加快,增加了多种疾病发生的风险。同时6月儿童节、端午节、中高考、毕业季等各种假期、活动增多,稍不留神即给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制造更多机会。江西省疾控中心温馨提示,6月应关注手足口病、毒蘑菇中毒、百日咳、登革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疾病;备考家庭应注意防范各类疾病,注意考生规律作息,做好饮食安全。

中高考考生健康提示

Part.1

1、做好个人健康管理。考生应践行“个人是自我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加强自我健康监测,一旦出现发热、干咳、乏力、鼻塞、流涕、咽痛、腹泻等症状,应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防止因延误治疗而导致病情加重,影响考生参加考试。

2、坚持良好的健康行为。倡导广大考生和同住人员在考前尽量避免参加聚集性活动。建议学习和居住场所勤通风,以保持室内空气流通;考生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科学佩戴口罩,防范呼吸道传染病;考生注意饮食健康,不喝生水、不生吃海水产品,饭前便后勤洗手,防范肠道传染病;日常做好蚊虫驱避措施,不到卫生环境较差的场所活动,防范虫媒传染病。

3、做好饮食安全。考生尽量选择在家或学校食堂用餐,要选择新鲜干净、渠道正规的食材,并确保食物彻底煮熟煮透。考生应避免食用生冷食品,切忌暴饮暴食。不轻易改变日常饮食习惯,不尝试新奇食材或不常吃的食物,避免肠胃不适或过敏。

4、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缓解心理压力。考生要注意均衡膳食,不要过于劳累与焦虑,保障充足的睡眠,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同时,考生及家长都应调整好心态,以平常心对待考试;家长要多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努力营造温馨、轻松的家庭氛围,不传导负面情绪;考生要进行自我减压,保持积极阳光的心态,切忌紧张、恐慌。考前适度的运动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血液循环和体内分泌多巴胺,有助于缓解焦虑并增强机体免疫力。

疾病健康风险提示

Part.2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及手、足、口腔、臀部等部位皮肤黏膜出现皮疹、疱疹或溃疡。年的4~7月是我省手足口病的流行季节,其传染性强,学校、托幼机构等场所易发生聚集病例或流行。

健康提示

1.保持良好的手卫生儿童在触摸公共物品后、接触唾液或消化道分泌物后、如厕后、进食前,以及家长和看护人在加工食品前、更换尿布或处理被粪便污染的物品后,应用清水和洗手液或肥皂正确洗手。

2.坚持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室内外环境卫生,每天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勤换、勤洗、勤晒衣服和被褥。

3.高发季节应尽量少去人群密集场所。特别是避免与有发热、出疹的儿童接触。避免接触患病儿童,避免与患病儿童共用餐具、毛巾或其他个人物品,防止交叉感染。

4.及时就医。发现孩子有发热、出疹等表现,及时带孩子到正规医院治疗;尽量减少与他人的接触,切勿上学。

5.接种EV71疫苗高危人群接种EV71疫苗能预防EV71型病毒所引起的手足口病,可减少重症和死亡病例的发生。(注:EV71疫苗不能预防其它病原体引发的手足口病)。

毒蘑菇中毒

毒蘑菇中毒,主要以恶心、呕吐、腹痛及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为始发表现,随后可因摄入毒蘑菇的种类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器官损害,甚至导致死亡。每年6-8月份是各类野生蘑菇生长的旺季,加之夏季雨水充沛,各类蘑菇开启“疯长”模式,毒蘑菇中毒事件易高发。

健康提示

1.不采摘野生蘑菇。在郊外、路边草丛看到野生蘑菇时,不要因为好奇或为满足口腹之欲采摘野生蘑菇或来源不明的蘑菇。

2.不购买野生蘑菇。请勿在路边摊随意购买蘑菇,尤其是没吃过或不认识的野生蘑菇,不要偏听偏信,轻易购买。

3.不食用野生蘑菇。不食用自采或来源不明的野生蘑菇;集体聚餐、餐饮服务、民俗旅游等尽量不要加工食用野生蘑菇,以确保饮食消费安全。

4.出现症状及时就医。食用野生蘑菇后,一旦出现头昏、恶心、呕吐等症状,应采用简易的方法进行催吐、导泻,并尽快到医院就诊;就医时建议携带剩余蘑菇样品,以备鉴定蘑菇的种类,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

百日咳

百日咳典型临床表现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伴咳嗽末吸气性吼声,病程较长,可持续2-3个月。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人群普遍易感,婴幼儿更加易感。

健康提示

1.积极接种疫苗。接种百白破疫苗可以降低婴幼儿发生百日咳重症和死亡的风险。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儿童免疫程序要求,适龄儿童应尽早、全程接种含百日咳成分的疫苗,未全程接种的适龄儿童应尽早补种。

2.做好个人防护。佩戴口罩是预防百日咳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措施,可有效减少病原体传播,特别是家长出现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症状,近距离接触照护婴幼儿时应科学佩戴口罩,降低婴幼儿的感染风险。

3.及时就诊。公众特别是婴幼儿出现持续性咳嗽等疑似症状后应及时就诊,通过及时规范治疗,降低疫情传播及重症的风险。

4.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公众要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常通风,咳嗽或打喷嚏时用手肘或纸巾掩住口鼻,注意合理作息和适当的体育锻炼。

登革热

登革热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潜伏期为3-15天。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头痛、眼眶痛、关节肌肉痛、恶心、呕吐、皮疹、轻度出血。重症病例会出现出血、休克、器官衰竭甚至死亡。登革热是热带及亚热带国家和地区常见的传染病,2024年美洲、东南亚地区登革热尤为严重,前往旅游或务工时有感染该病的风险。

健康提示

1.做好个人防护。到登革热流行区旅游或生活,应注意做好防蚊措施,最好穿浅色长衫长裤,在身体裸露部位要涂上防蚊水、花露水等防蚊产品,并且避免在蚊虫活动活跃的地方,如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逗留。

2.做好防蚊和灭蚊措施。保持居住地环境卫生,定期清理积水等蚊虫孳生地;家庭可安装蚊帐、纱门、纱窗;适时使用蚊香、电子驱蚊器。

3.及时就医。从登革热流行地区回国或返赣后14天内,如果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并主动向医护人员告知近期旅行史以及在当地的蚊虫叮咬史。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简称“发热伴”,以蜱为传播媒介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以发热、血小板减少、白细胞降低为主要特征,俗称“蜱虫病”。该病的潜伏期一般为5~14天,多在6~9天。发病季节集中在4~10月,这与蜱的活动特点及人体暴露机会增多密切相关。人群对发热伴普遍易感,病人多为从事农林业生产的劳动者,或到疫源地的旅行者。

健康提示

1.减少高危场所暴露。尽量避免在草地、树林等蜱类主要栖息地长时间坐卧、晾晒衣物。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应当做好个人防护,如穿长袖浅色光滑衣服,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鞋子里,不要穿凉鞋。

2.做好个人防护。蜱虫活跃季节,进行露营、采茶、农耕等户外活动前使用含有0.5%氯菊酯的产品处理衣物、靴子和露营装备,并通过多次喷洒以维持保护效果,或可购买使用氯菊酯处理过的衣服和装备。裸露的皮肤涂抹避蚊胺、异丙啶等驱避剂。

3.正确处理蜱虫叮咬。一旦发现皮肤有蜱虫附着,不要生拉硬拽。用干净的细尖头镊子将蜱虫尽可能靠近皮肤表面夹住,以稳定、均匀的力向上拉动,也可先用酒精喷涂在蜱体,再用尖头镊子取下蜱。清除蜱虫后,用碘酒、酒精或肥皂和水彻底清洁叮咬部位和双手。如在蜱虫叮咬后的2周内出现发烧、乏力、肌肉酸痛等,请尽快就医,并主动告诉医生可能的蜱虫暴露史。




供稿:应急办、传防所

TOP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