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支持IPv6
无障碍
适老版
微信公众号
抖音

首页 科普知识

如何克服“恐艾症”?

信息来源:行政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5-05-19 15:08:40 浏览量:160次

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恐艾症”者:

2025-05-19 15-08-32屏幕截图.png

“恐艾症”的主要表现

“恐艾症”者们深陷恐惧艾滋病的阴霾,不能自拔,主要有以下表现:

(1)他们既不是艾滋病病人,也没有感染HIV, 但却一直担心自己具有感染的危险, 或者坚信自己已经感染。

(2)心理上以抑郁、焦虑较为常见,过分敏感, 身体上有任何不适都会和艾滋病联想在一起,甚至出现了一些身体表现,如失眠或嗜睡、头疼头昏、低烧、咽喉痛、颈部腋下淋巴结肿痛以及不明原因的肌肉无力、身体酸痛、腰酸痛、胃肠道症状、腹泻等。

(3)因为担心自己可能感染了HIV而多次到有关机构进行检测。

(4)对阴性的结果表示怀疑, 反复咨询确认是否感染,严重影响其工作和学习生活。

为什么会“恐艾”?

(1)大部分“恐艾症”患者曾经发生过“高危行为”:如与HIV感染状态未知者发生无保护性行为,多性伴,性伴侣检查出艾滋病等。这时一定程度上的“恐艾”是很正常的表现。但是,由于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够或成长过程中经历过心理创伤等,一部分人往往具有更强的矛盾感、羞耻感和负罪感,表现出严重的恐艾症。

(2)小部分的“恐艾症”患者往往并没有发生过任何实质性的“高危行为”,却“无端”恐惧艾滋病: 恐慌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接触会感染艾滋病;恐慌去医院看病、抽血、注射、打疫苗等会感染艾滋病;恐慌被人恶意传播等。这种恐惧主要是由于对艾滋病知识缺乏正确的了解,还通过网络、论坛等非专业途径获取相关知识,一知半解,导致被不明针头刺伤、公共场所的用具弄伤或是其他一些血液接触就怀疑自己可能感染艾滋病。

如何克服“恐艾症”?

一、正确认识艾滋病

(1)HIV病毒在外界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很弱:一旦离开人体,在外界常温下只可生存数小时至数天;对热敏感,在 56℃条件下30分钟即失去活性;对消毒剂和去污剂敏感,用浓度为0.2%的次氯酸钠、0.1%的漂白粉、70%的乙醇等5分钟就能杀灭活病毒。

(2)艾滋病病毒大量存在于感染者的血液以及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等体液中,并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暴露在可能含有艾滋病病毒体液的行为都是易感染艾滋病的危险行为。如发生阴道交、口交、肛交等性行为时,如果不采取正确保护措施,感染艾滋病的危险较大。与他人共用注射器吸毒感染艾滋病的危险特别大,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器械进行有创操作,如穿耳洞、纹身等也存在感染艾滋病的风险。没有体液交换的日常生活接触不会传播艾滋病毒。如共同进餐、拥抱、握手、礼节性亲吻、共用马桶、浴盆、游泳池、衣服、被褥等不会被传染;咳嗽、打喷嚏、蚊虫叮咬等也不会传播。

(3)凭症状不能判断是否感染艾滋病病毒。艾滋病感染急性期可能有不典型的症状,但是从自我感觉和外表上无法确定是否感染。

二、相信科学检测

进行HIV检测,是确定是否感染HIV的唯一途径,也是快速摆脱艾滋病恐惧的有效办法!对于发生过高危行为的“恐艾症”者,建议在窗口期后,前往艾滋病检测机构(包括疾控中心或医院)接受HIV抗体或核酸检测。HIV感染人体后,3种常用感染标志物能被检出的时间先后顺序为HIV核酸、抗原、抗体,现有诊断技术检测HIV核酸、抗原、抗体的窗口期可达到感染后的1周、2周和3周左右,有暴露前后预防性用药可能会延长窗口期,一般不超过3个月。窗口期后检测“阴性”可排除HIV感染,应当相信科学的检测结果,无需反复检查。

三、寻求心理帮助

出现严重的“恐艾症”表现时,应当及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切断不良信息来源,听取专业的艾滋病防治知识科普。如仍不能缓解恐艾症状,应当向心理咨询师或者精神科医师寻求更加专业的帮助。

“恐艾症”的治疗

一、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的目的是让患者了解“恐艾症”的性质、祛除或减轻心理因素的影响,有效措施包括纠正“恐艾”的错误观念、控制检查行为、鼓励患者以建设性的方式应对症状,对患者的反复安慰保证帮助不大。认知治疗和行为应激处理是两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手段,尤其是认知治疗效果更加显著。1. 行为应激处理: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充足的睡眠和规律的作息,进行适量的运动,以增强身体素质和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从而提高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水平;尽量多与朋友和家人交流沟通,以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帮助自己维持自信,改善消极的心理;培养兴趣爱好,参加喜欢的活动,从而转移注意力,减轻压力;接纳自己的焦虑、恐惧情绪,不要试图压抑或逃避他们,并帮助患者学习应对这些情绪的技能,如深呼吸、冥想、放松训练等。2. 认知行为疗法:    帮助患者认识到他们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是如何导致他们的恐惧和担忧的,并提供替代性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包括焦虑控制训练和认知重建两种方式。采用想象诱发焦虑,然后进行放松训练,帮助患者学会放松身体和思维,可减轻紧张和焦虑时的躯体症状。对导致焦虑的认知成分,则运用认知重建,矫正患者的歪曲认知。

二、药物治疗

如果经过系统的心理治疗,患者的焦虑、恐惧情绪仍无明显缓解,严重影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就应到精神科接受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主要是抗焦虑药和抗抑郁药,如苯二氮䓬类、选择性5-羟色胺回吸收抑制剂、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双回收抑制剂等,以缓解患者伴发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对有偏执倾向患者,可以使用小剂量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如:利培酮、奥氮平、阿立哌唑等。





(信息来源:青岛市预防医学会)

TOP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