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健康中国建设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对于我们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打下坚实健康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近期,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出版了《习近平关于健康中国论述摘编》(以下简称《论述摘编》)。中心第一时间组织党员干部原原本本、逐章逐句研读《论述摘编》,党员干部立足岗位职责和工作实际,谈思想认识、学习感悟,工作打算,切实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做好疾控工作的强大动力,用其凝聚力量、指导实践、推动发展。现摘录部分党员干部的学习心得体会,以供学习交流。
第四党支部 黄文辉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卫生健康工作。他多次对我国卫生健康工作作出重要论述,这些论述气势磅礴,高屋建瓴,为健康中国如何做、怎样做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系统指导。
一、健康中国是国家稳定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包括经济增长、政治开明、军事强大、社会稳定等等。其中健康的中国,也即人民的健康是一个重要保障。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指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健康基础。”2020年习总书记主持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时指出:“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进程中,发展卫生健康事业始终处于基础性地位,同国家整体战略紧密衔接,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2021年,习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现代化最重要的指标还是人民健康,这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础。把这件事抓牢,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应该是全党全社会必须牢牢树立的一个理念。”
二、一个健康的中国为祖国高质量发展提供磅礴力量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维护人民健康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召开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出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了建设健康中国的大政方针和行动纲领,人民健康状况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持续改善。当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2021年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2岁,达到世界上发达国家先进水平,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健康中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磅礴力量。
三、健康中国的实现要围绕人民为中心,综合施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指出,要“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大”体现出了新时代健康中国事业中人民健康的全面性和广泛性。新时代人民健康不仅包含了医治病人疾病,还包括了人民的身体锻炼、心理健康、疾病预防等诸多方面。习总书记指出,新形势下我国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是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发展我国卫生健康事业,要关注基层,让老百姓在家门口能看上病、看好病。要改革当前医疗卫生机制中不合理的部分,依靠科技,不断创新机制体制。要让老百姓养成“自己是本人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思维,没病先防病,使自己身心健康。通过国家、社会和人民群众的多方力量,建设健康中国,实现大家共同享有健康环境和健康政策。
第四党支部 张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健康中国,既要靠医疗卫生服务的“小处方”,更要靠社会整体联动的“大处方”。
现代意义上的“健康”是一种整体健康观,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无病即健康”概念,而是赋予了极其深刻的时代内涵。它不仅指没有疾病或病痛,而且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方面都处于良好状态。既有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等身体健康问题,又有社会适应、环境健康、道德健康等。
要破解健康治理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必须加快转变健康领域发展方式和发展模式。健康事业的发展,贵在理念先行,然后付诸行动。这要求我们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过程中创新健康事业发展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为此,要在全社会加快树立大健康发展理念、大健康意识,形成大健康环境氛围,推动大健康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在工作中既不能把健康仅理解为医疗卫生和看病治病,又不能就卫生抓卫生、就健康抓健康,必须跳出卫生小圈子,紧抓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等重点环节,加快健康资源布局和优化配置,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这样才能不负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初衷和目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中国特色卫生健康发展道路、制度、文化的理论和实践必须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健康治理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涉及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医院和公众等多个主体,需各主体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享成果,全民共建共享。坚持政府统筹,强化政府履行公共健康服务方面的职能,补齐健康发展短板。发挥社会协同作用,引导市场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健康促进工作,为群众提供多层次、个性化健康服务;扩大公众参与,构建多层次、差异化的公众参与全民健康路径,加快形成政府主导、市场参与、全民行动的共建共享健康发展氛围。
在共建共享过程中,要坚持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增强群众健康服务获得感;实现全民健康覆盖,关注流动人口健康问题,为妇幼、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提供连续健康服务,增强群众获得健康服务的公平感;坚持保障底线原则,国家通过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制度性安排保障全人群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服务需要,让群众在健康中国共建共享中有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第四党支部 黄玉萍
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我国卫生健康事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蓬勃发展,为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提供了坚实保障。近期,我深入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康中国的论述摘编,这些论述不仅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更为我们建设健康中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一、理论引领,铸就健康中国新基石
总书记提出的“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理念,为我们构建健康中国提供了科学指导和行动方向。在这一理念指引下,我国正在全面推动健康中国行动,从控烟行动到合理膳食,从全民健身到心理健康促进,各项健康政策如春风化雨,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让健康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追求。
二、深化医改,强化基层,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总书记在论述中深刻指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建设健康中国的关键所在。他强调要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让人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这一理念在实践中得到了有力践行。福建省三明市的“三医联动”改革、浙江省的“县域医共体”建设等创新举措,不仅有效降低了群众就医成本,提升了医疗服务效率,更为全国医改树立了标杆。这些实践充分证明,深化医改、强化基层是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健康中国行动,绘就人民幸福生活的多彩画卷
总书记指出,健康中国行动是一项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民生工程,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有效载体。在这一行动指引下,全国各地纷纷响应,涌现出一系列生动而富有成效的实践案例。上海市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北京市的“中医药+”战略等创新举措,不仅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健康素养和自我保健能力,更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了积极向上的健康氛围。
四、展望未来,共筑健康中国梦
通过学习总书记关于健康中国的论述摘编,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将积极践行总书记的论述精神,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不断提高自身的健康素养和自我保健能力。同时,我也将积极宣传健康中国的理念和实践,为构建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我相信,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总书记的深切关怀下,我们一定能够共筑健康中国梦,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加美好的健康生活。
第五党支部 万海清
近期出版的《习近平关于健康中国论述摘编》(以下简称《摘编》)一书,分10个专题,收入习近平总书记相关重要论述292段。认真学习这些重要论述,对于推动新时代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不断为增进人民健康作出新贡献,为健康中国建设谱写新篇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党对卫生与健康工作的领导,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我们党对人民的郑重承诺。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项重大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围绕这个重大问题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党和国家的重要任务。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维护人民健康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召开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确立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发出建设健康中国的号召,明确了建设健康中国的大政方针和行动纲领,人民健康状况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持续改善。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关系中华民族未来。坚持中国特色卫生与健康发展道路。
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重视重大疾病防控,是保障人民健康的关键一环。要坚定不移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坚持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强化重点人群和重大疾病综合防控,最大程度减少人群患病,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作为疾控一员健康教育工作者,首先要立足更精准更有效地防,坚持常备不懈,将预防关口前移,传播健康知识,凝聚正能量,重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强化科普阵地建设;在面对大众的科普活动中,尊重科学,讲究宣传艺术,提高科普引导效果,营造浓郁的公共卫生健康科普传播氛围,要得到社会大众和各界的认可,实践传播健康知识,展示疾控风采的目标;其次注重品质,不断创新形式和内容。努力打造江西疾控品牌,提升疾控科普赛道能力,围绕群众关心关注的疾控工作,发挥专业疾病防控机构健康促进的核心作用。在重大宣传主题日开展健康科普讲座,公益宣传片,精准传播。
第五党支部 颜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作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部署,提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的重要论断,为我们做好卫生健康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首先,从《习近平关于健康中国论述摘编》(以下简称《摘编》)中我深刻领会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疾控工作中的核心地位。推进疾控事业,必须紧密围绕保障江西人民的健康福祉展开。这意味着我们要更加精准地聚焦民众的健康需求,无论是传染病防控、慢性病管理还是公共卫生服务的优化,都应以提升民众的健康获得感为最终目标。
其次,通过学习我更加坚定了中国特色卫生与健康发展道路的自信。中国特色卫生与健康发展道路是基于我国国情和人民健康需求探索出的独特路径。它强调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注重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既符合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普遍规律,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在慢病防控领域,我们不能单纯照搬国外模式,而要立足我国庞大的慢病患者群体、地域差异等实际情况,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慢病防治体系,如慢病防控示范区建设,我们江西省中医药在慢病管理和康复中的应用就是很好的例证。
《摘编》中关于协同合作的理念也让我体会颇深。疾控工作绝非孤立的存在,而是与整个社会的运行息息相关。在慢病防控工作中,涉及了民政、公安、教育、各级医疗机构、社区组织等各方的协同联动,只有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网络,才能实现信息共享、资源互补,真正实现医防融合,将工作的效能发挥到极致。
《摘编》也让我感悟到创新在疾控高质量发展中的关键意义。在健康江西的建设进程中,传统的疾控模式已难以满足日益复杂的健康挑战。我们需要积极探索创新的监测手段、防控策略以及健康教育方式。比如,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构建更为灵敏高效的疾病监测系统,完善慢病监测网络,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例如,利用大数据、信息化技术,加强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发病、患病、死亡等数据的整合与分析,精准掌握慢病流行趋势和危险因素;通过与多部门、多领域的合作创新,拓展公共卫生服务的广度与深度。只有不断创新,我们才能在不断变化的健康形势下,为江西人民打造更为坚实的健康防护屏障。
在健康中国战略的指引下,我们将深刻领会《摘编》的精神实质,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以更加坚定的信念、饱满的热情、扎实的工作,为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为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福祉不懈努力。
第五党支部 黄星魁
现代意义上的“健康”是一种整体健康观,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无病即健康”概念,而是赋予了极其深刻的时代内涵。它不仅指没有疾病或病痛,而且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方面都处于良好状态。既有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等身体健康问题,又有社会适应、环境健康、道德健康等。健康问题涉及面广,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结论,影响健康主要因素中行为和生活方式因素占60%、环境因素占17%、生物学因素占15%,医疗卫生服务仅占8%。可以看出,在影响健康的4方面因素中,除行为和生活方式占主导地位外,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起着重要作用。过去粗放型的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环境污染、土壤变质、水质不安全等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带来身心健康损害、健康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等一系列问题。
要破解健康治理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必须加快转变健康领域发展方式和发展模式。健康事业的发展,贵在理念先行,然后付诸行动。这要求我们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过程中创新健康事业发展理念。
坚持以人民健康为根本,加快改变以治病为中心的旧观念,把卫生健康工作中心放到人民健康上来。建立健全与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发展思想相适应的卫生健康服务管理体制机制,落实预防为主工作方针,创建绿色服务新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和家庭、社会、政府部门的健康潜能和职能作用,普及健康知识、加强健康教育、增强健康意识,提升国民健康素养,实现涵盖全体人民的全周期生命健康。
树立健康优先的发展理念,切实加强人民健康制度的顶层设计,真正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就是要立足我国国情和阶段性发展特征,按照健康优先发展的要求,以健康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为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要为核心,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突出人民健康目标,在财政投入上向健康领域倾斜,加快推进健康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解决医疗卫生服务和健康资源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不断提高人民健康保障水平。
第六党支部 徐刚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健康既是民生问题,也是政治问题”“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青年在健康事业中奋斗指明了方向。“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党的二十大报告表明我们党极其重视人民健康,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近年来,随着科技和医疗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我国人均期望寿命已经超过很多发达国家,我们国家正走在建设健康中国的道路上。另一方面,新冠病毒等突发疫情仍然时候发生,公卫事件对人民健康的影响不可小视。作为疾控中心的一员,我深感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性,也体会到路上的困难重重。我觉得道路漫长,需要从多方面努力。
一方面,要强调“防治结合,预防为主”的理念。突发疫情的出现,治疗病人挽救生命是第一位的,与此同时,也应当做好疾病的预防。要从公共卫生的角度,实验室确定病原微生物,流行病学管控病人和传染源,争取做到最短时间控制疫情。疾控系统要建立覆盖地区广、检测病原全、反应迅速和长期有效的疾病监测系统,为应对可能出现的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做好监测,当好人民卫士。
另一方面,慢性病对人民健康的危害日益加剧。高血压、冠心病、慢阻肺和癌症成为病因谱上的四大杀手,如何解决慢性病的危害迫在眉睫。首先,科学防治和活动宣传的作用无可置疑。加大对人民健康意识的教育和宣传,积极投入健康中国建设。每一位公民都是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要做到合理膳食,增加体育锻炼,平衡工作和休息时间,保持较好的情绪状态。其次,政府促进医疗资源配置优化和基本公共卫生保障,把健康中国政策落到实处,从制度上确定健康中国的地位。
总之,健康中国的道路还很漫长,也会有困难和曲折,但是我们要坚信,“道路虽远,行则将至”。健康中国的建设,政府有坚持政策的决心,我们有为健康事业奋斗的勇气,公民有为健康负责任的态度。
第六党支部 李小英
人民健康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习近平同志2012年11月至2024年9月期间的报告、讲话、谈话、致辞、书信、指示、批示等140多篇重要文献,分10个专题,共计292段论述。他围绕健康中国建设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对于推动新时代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打下坚实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习完《习近平关于健康中国论述摘编》,结合工作实际,下面浅谈自身读后心得体会。
作为一个疾控机构的检验人,深知在检验领域,为实现健康中国的目标,我们肩负着重大责任。
首先,精准检验是基础,重点培养专业人才,通过一些现行有效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指南等严格的指导方案,从样本的采集、运输、检验到微生物的保存均应规范操作,做到不同人,不同环境可复制结果。对检验涉及核心设备做到定期检定校准、期间核查,对人员做到定期培训考核,确保每一个每一次检测结果都准确可靠。这不仅为医生的诊断提供有力依据,也让患者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以便采取正确的治疗和预防措施;不仅为广大群众提高对相关流行病的认识,更为我们后期对疾病的预防控制和风险预警提供有力依据。
其次,创新是关键。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设备的更新迭代、对微生物研究的深入,检验方法也在持续更新,我们要积极探索新的检验指标和技术,提高疾病的早期诊断率,与时俱进,做到技术创新、方法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为健康中国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最后,质量控制不可忽视。做到检验前、检验中、检验后的质量控制,做好人机比对、室间比对、设备比对、试剂验证等系列工作。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是保证检验结果一致性和稳定性的重要保障。只有确保检验质量,才能让健康中国的目标得以更好地实现。
在健康中国的征程中,检验工作者应当主动肩负起责任,以创新为动力,以质量为保障,不断提高检验水平,为人民健康添砖加瓦。
第六党支部 吕运发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健康中国建设发表了系列深刻论述,明确了新时代我国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蓝图。这些论述站位高远,内涵丰富,成为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前进的理论灯塔和实践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健康是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也是人民的共同追求。他强调,要将人民健康置于国家发展的优先战略地位,通过政策与财政倾斜,确保健康目标得以实现。这一战略定位不仅彰显了卫生健康事业的核心价值,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了强大动力。
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民众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这一理念明确了健康中国建设的出发点与归宿,将人民从被动接受治疗转变为健康管理的积极参与者,拓展了卫生健康事业的使命与责任。它体现了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显著提升了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
建设健康中国需多措并举、统筹推进。习近平总书记为此绘制了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的“路线图”。这五个方面相互关联、相互促进,构成了健康中国建设的科学框架,体现了我们党全面、系统、协调的发展思维,为健康中国建设指明了方向。
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倡导“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强调健康影响因素的广泛性、社会性与整体性。这一“新健康观”与我们党的新发展理念紧密契合,反映了新时代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它将推动卫生与健康事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力经济发展从劳动力驱动向人力资本驱动转变,释放更多“健康红利”。
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持“均等化”“公益性”原则。这一原则为卫生健康事业的定位与责任提供了依据,为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正确处理提供了标准,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提供了保障。它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顶层设计,是推进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发展的根本遵循。我们在实践中应深入学习、真心运用、坚定践行,准确把握方向、牢记使命、明确路径,发扬斗争精神,早日建成健康中国的宏伟蓝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